本文作者:ptiyny

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 中国文学名著简介

ptiyny 35分钟前 2
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 中国文学名著简介摘要: 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中国文学三大源头?了解...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 中国文学名著简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  1. 中国文学三大源头?
  2. 了解汉代辞赋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作家作品情况?
  3. 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的特征及其脉络?

中国文学三大源头?

中国文学的源头有诗经、楚词和汉乐府它们都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。

《诗经》,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,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(前11世纪至前6世纪)的诗歌,共311篇,其中6篇为笙诗,即只有标题,没有内容,称为笙诗六篇(《南陔》、《白华》、《华黍》、《由庚》、《崇丘》、《由仪》),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。

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,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。

汉族民歌音乐。乐府初设于秦,是当时“少府”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。公元前112年,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。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,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。它搜集整理的诗歌,后世就叫“乐府诗”,或简称“乐府”。它是继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而起的一种新诗体。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。

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 中国文学名著简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中国文学的源头有神话说、劳动说、卜祝辞说、六经说等。诸家聚讼不已,莫衷一是。文学的起源问题是中国文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议题,关乎中国文学的演进脉络与发展规律。

近年来,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,为中国文学源头的探索揭开了新图景。

出土文献愈来愈表明,中国文学的源头在“原始巫术”。

中国文学的源头有诗经、楚词和汉乐府它们都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。

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 中国文学名著简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《诗经》,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,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,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(前11世纪至前6世纪)的诗歌,共311篇,其中6篇为笙诗,即只有标题,没有内容,称为笙诗六篇(《南陔》、《白华》、《华黍》、《由庚》、《崇丘》、《由仪》),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。

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,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。

汉族民歌音乐。乐府初设于秦,是当时“少府”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。公元前112年,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。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,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。它搜集整理的诗歌,后世就叫“乐府诗”,或简称“乐府”。它是继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而起的一种新诗体。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。

了解汉代辞赋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作家作品情况?

①汉赋发展脉络。   两条线索:一是“辞”或“骚”体类作品时时出现,延续不断;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、发达和演变。   ②汉赋溯源。  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,是诗、文的综合体。《诗经》、楚辞、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。特别是后二者,它们抒情、说理、比物连类、夸饰铺排的表现特色,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,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。“赋”作为文体的名称,最早见于荀子的《赋篇》。

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的特征及其脉络?

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,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、法两国。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***。

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,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,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。

第二次***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,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,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。

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,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。

此外,意大利的白尔谢、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。

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***发生在法国,约从1827年至1848年,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·雨果为代表。

这一时期,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、东欧和美国,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、惠特曼等浪漫主义***。1848年以后,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,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,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国文学名著发展简脉络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